國際研究:青少年憂鬱症平均晚8年才接受治療?

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治療率一直很低。根據過去幾十年來收集的全球數據,即使在診斷後,許多兒童和青少年仍未接受心理健康治療。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Network 發表的一項國際研究,全球診斷出精神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治療率始終較低,該研究顯示,不同年齡、收入水平和地區的治療存在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納入自 1984 年至 2017 年間 40 項研究中 310,583 名兒童的樣本數。據報告,被診斷患有焦慮症的青少年的治療率最低(31% 接受治療),其次是憂鬱症(36 %)、行為障礙(49%)和過動症(58%)。

及時治療常見的精神疾病可以降低晚年例如藥物濫用等不良風險。儘管全球健康問題日益嚴重,但許多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礙仍未接受治療。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已發表研究報告的患病率差異很大,因此該問題的嚴重程度尚不清楚。若能整合數據有助於社會了解目前狀況、並對社會整體公共衛生及結合相關資源有幫助。

研究人員寫道:「我們的研究宗旨是希望能讓社會看到目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障礙的現況,間接讓社會、政府能有更多干預和措施,以期提高治療率。」

焦慮、憂鬱和年齡

情緒障礙治療率會根據孩子的年齡有顯著差異。接受焦慮症治療的兒童比例是青少年的3倍以上。對於憂鬱症來說,情況正好相反。與兒童相比,接受治療的憂鬱症青少年人數是兒童的3倍多。

研究人員寫道:「『症狀』與接受治療有其微妙的關係,患有憂鬱症的孩子通常會透過發脾氣和行為問題表達煩躁和沮喪,而不是口頭表達他們的感受。但患有焦慮症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呼吸急促、頭痛、胃痛和心悸等身體症狀,這促使父母就醫率提高。」

在最近關於青少年憂鬱症的 ADDitude 網路研討會中,Karen Swartz 博士表示,出現憂鬱症狀後,通常相隔8年才能得到治療。憂鬱症的突發性使人們容易忽視它。「你不會一直持續出現症狀。因為它們往往是間歇性的,消失一陣後又突然回來了,然後又消失、又回來。」

「青少年時期的憂鬱症發作會被認為是青春期的情緒擺盪,而大學時期的憂鬱症發作可能會被認為是過度玩樂造成的。因此,直到人們想要專注於養育家庭、保住工作時,他們才會接受治療。」她繼續說。

其他因素:收入水準和地區

不同收入族群和地區間的憂鬱症和焦慮症治療率也有顯著差異。然而,只有高收入國家報告了過動症和行為障礙的治療率。累積的社會劣勢和相對收入貧窮增加了過動症的風險,強調了收入相對較低的國家和地區需要有因應策略和額外資源。

「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精神健康資金嚴重不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20 年精神衛生報告,高收入國家政府每年人均精神衛生支出為 52.73 美元,而中低收入國家的精神衛生服務資金嚴重不足。中高收入國家為 3.29 美元,低收入國家為 0.08 美元。」

即使在控制收入的情況下,美洲的憂鬱症治療率也高於歐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研究人員表示,西歐國家對精神障礙患者較有負面偏見,與美國成年人 (23%) 相比,歐洲成年人 (41% 至 45%) 不願意因情緒困擾尋求專業協助。

研究中提到其他常見的不尋求治療的因素包括缺乏公眾意識、社會污名化、費用和其他問題。2022 年針對 1,187 名照顧者進行調查發現,時間安排衝突、缺乏可及性(可能包含地理、經濟等等)以及漫長的等待名單也會影響心理健康服務的獲取和使用。

局限性和未來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人們一致認為,與成年人相比,精神障礙對青少年的危害更大,但精神衛生服務的覆蓋面還不夠。」

建議未來對青年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 制定國內政策時納入文化因素
  • 增加心理健康支出和公共教育: 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於心理健康領域,包括增加心理健康服務的資金投入,以及加強對公眾的心理健康教育。
  • 提供具效益的政策,例如:
    • 遠距醫療方案: 對於偏遠地區或交通不便的人來說,遠距醫療可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
    • 提供初級照顧者技能培訓: 培訓初級照顧者,可以使更多的人在早期獲得必要的幫助。
  • 考慮文化背景和信仰:心理健康干預措施的設計和實施應尊重當地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了解啟端 了解課程 預約諮詢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