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動作活動的運用及成效

首先我們想一想,小朋友為什麼每天要做早操律動呢? 因為運動可以使頭腦清醒、筋骨獲得舒展、有助穩定情緒、使心情愉快、感官知覺更敏銳、促進心智功能、提升記憶力並能促進腦神經的成長。研究報告證明:每天運動的學生比不運動的學生,一段時間後,前者的學業成績較後者有明顯的進步,精準、協調的動作能促進腦神經的發展。運動配合音樂的節奏律動效果更佳:音樂能帶給腦神經穩定。研究顯示:讓過動兒配合節拍器做動作,可增進孩子的專注力、促進動作計畫、減少攻擊性行為、降低衝動。建議多做有節拍、需要協調性的動作,能使左右腦交叉運用,有助全腦的開發,唱遊便是最佳的活動。讓孩子坐在滾筒或鞦韆上,做轉身看後面的動作,能增進前庭及視知覺的發展,對於年齡較小或能力較弱的孩子,可以在地板上作側滾向後看的活動。

 

感覺活動能使腦神經細胞間獲得充分的聯繫、溝通,訊息傳導更有效率,促進腦神經細胞增長,如同用進廢退的道理,唯有多提供機會、製造適合的環境,才能促進腦神經的發育發展。小腦的功能之一在協調全身肌肉的活動,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喜愛動態活動刺激。按摩、抱、壓活動能使心情放鬆、平靜、穩定。出力的體能活動可以促進自我控制力增加、頭腦有條理。運動能使神經化學物質增加,讓人感到舒適、安全,抑制衝動、過動的行為,減少忘東忘西的機會,也能增進食慾、提升睡眠品質、減緩焦慮、穩定情緒、降低強迫性行為的障礙、調整體溫、有助腦的發展與成熟。研究證實:自閉症、注意力缺失或動過、強迫症、憂鬱症、焦慮症、飲食障礙、思覺失調症、妥瑞氏症、季節性情感障礙、阿茲海默症等,均與腦神經化學物質有關。

 

課程安排須注意動、靜活動的交替,靜態活動後要做運動,使腦部調整轉換一下,促進神經穩定,幫助學習。而兩堂靜態活動間的動態活動時間需多長呢? 應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活動及時間控制,例如一個孩子只能做5分鐘,要使他專注時間延長,可採取的策略是,在第5分鐘時告訴孩子,等一下請他站起來擦黑板,讓孩子自制,來達到目標。孩子上課坐不住時,老師無法停止上課,可採與老師玩拉手出力的運動或讓他以坐姿雙手撐起身體的爆米花運動、學螃蟹走、蹲著墊腳尖走等出力的活動。特殊兒童需要設計特別的活動,以符合需求,老師的腦神經穩定也很重要,運動是不錯的選擇。將手貼在耳朵,用手畫「∞」,眼睛的視線隨手轉移像模仿大象取物般,也可以向大猩猩一樣,雙手左右晃動,其他像是旋轉跳躍、轉身傳球、彎腰胯下傳球、倒立/趴著腳踩在牆上往上走、青蛙踢腳等均是方便又有效的活動。小朋友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出力活動有哪些? 如買菜、提菜籃,模擬開車、加油、洗車等從生活經驗發展出來的扮家家酒遊戲最常見的,其他像是搬桌椅/教具、騎三輪車載人/物、拔河等,也是很好的活動。

 

個案一:沒事做時就會伸出舌頭吸吮、搓衣角,乃是對刺激的需求,藉以讓自己穩定,這類型的孩子歸屬於低覺醒度障礙,可讓他多從事翻跟斗、側滾翻的活動,使他維持清醒。

個案二:對於不易入睡,容易醒的孩子,應多給予刷壓、按摩,以包裹的方式或穿緊身衣,來改善睡眠。經常磨牙則須做較多的出力活動,但受肢體限制只能讓孩子多做拉玩具的動作,減緩磨牙的程度。

在家中隨時可做各種運動來促進感覺統合的發展:例如吃東西、洗澡、跳跳球、跳床、翻跟斗、滾熱狗等活動,可幫助人清醒。吃東西、吊單槓、吊小豬、搬磚、倒立、拔河、比力氣等,能使人穩定、有條理。按摩、拍背、吸吮、坐搖椅、散步、泡澡能使人平靜、放鬆。背部按摩觸壓能穩定情緒、增進專注力、改善睡眠,就像醫院嬰兒房為早產兒做全身按摩,刺激成長激素的分泌,增加食慾、提升新生兒的睡眠品質,促進嬰兒的成長,使他們比其他未做按摩的早產兒提早一周出院。按摩能增進情感的發展、思考清晰、使人心情改善、促進學習和記憶力。連續按摩、觸壓20分鐘能達到最佳效果,持續時效約1-1.5小時。

 

知覺動作運用廣泛,活動方式從徒手(抱、壓、拍背、按摩、小牛耕田、翻跟斗)到使用玩具(鞦韆、滑板、滑梯、單槓、木馬等)活動空間從室內到戶外,活動種類多得不勝枚舉,而每一個動作又可變化成數種相關的活動,也可將幾個動作結合成一個有趣的活動。不論動作簡單或困難均有其功效,活動量的多寡也會影響其效能。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個人的動作與足夠的運動量,才能達到佳效果。

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