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稚園不論公私立,教室設備均非常簡樸。日本教育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能變為「成品」的奴隸。
Read More›大部分的人以為嬰兒爬行只是個過渡期,學會走路、跑跳才重要。可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嬰兒的爬行階段不是只有四肢的動作進步,還和腦部發展有直接關聯。所以「爬行」並不是過渡的配角,它是發育的必要階段,有絕對的重要性。
Read More›遇到好些家長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排名,在意的程度實在讓人有點心驚:現在真的還有這麼多的父母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
Read More›一月初的時候在吳老師的FaceBook和啟端FaceBook分享過一篇「鞦韆可以盪多久」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在討論孩子學習共享的過程。不過這讓我想到很久以前另一篇相關的文章:《學校操場實在太小了》。這篇文章討論的一樣是小孩 遊樂設施 擁擠不夠用的問題,作者是一位退休教師,他過去在校服務的日子,發現一件荒謬的事:學校校園又擠又小,孩子們設施不夠,但是鄰近的公園同一個時間卻空蕩蕩、使用率很低。
Read More›2010 年九月號美國職能治療師學會感覺統合季刊上,一位職能治療師 Judy A. McCarter 寫出了她童年與感覺統合失調(SPD)一起長大的過程。我們覺得這是一篇非常難得的文章,一位職能治療師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她從小所遭遇大大小小的困境。對沒有這類問題的大人來說,要進入小病患的感官世界,實在需要相當的想像力,能由治療師第一人稱來描述,確實讓我們能更容易了解,有這樣問題的小朋友過的是什麼樣的童年:
Read More›2.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eat.” 是美國常用在減肥廣告上的名言。想要讓孩子聰明學習的爸爸媽媽,其實也應該好好想一想這句話,是蠻有道理的。
Read More›我們每天接觸的各種媒體,都會設定目標客群,但是並不會排除不該看的客群。我們走在街上,很容易就看到公車上的恐怖電影廣告;在餐廳裡一面吃飯,電視裡一面播放著醉漢砍警察的新聞。這實在是很糟糕的事。
Read More›最近小編有機會跟著一大群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出遊,到南投的山裡避暑。家長們安排了好幾個很棒的景點,又是車又是船的,安排得很專業。旅遊的行程因為有一大群孩子,所以行動極其緩慢,加上這幾天天氣不穩定,大雨說來就來,所以其實策劃的家長們非常辛苦地一直在調整行程。不過我發現,孩子們似乎一點也不受天候和行程影響,從早上集合就可以在路邊玩起來,無論到哪裡,只要醒著,孩子們總能想出花樣來玩,嘻笑聲像是旅遊的主旋律,熱鬧得不得了。
Read More›